其實在電商平台上做生意,就像在和演算法下棋。你必須了解它的規則,才能在棋局中佔得先機。就拿蝦皮來說,它的演算法非常看重銷量。換句話說,如果你沒有一定的銷售量,它就不會給你額外的曝光流量。這就導致許多新手賣家覺得很難一開始就打開市場。
我的經驗是,先選擇一些容易出貨的商品,像是那些客單價低、消費者容易下單的產品。舉個例子,我們當初賣防水側背包的時候,一開始一個月就賣了200多個。因為這個數量足夠了,它就被蝦皮演算法推到「熱門商品」的前排,增加了更多的自然曝光量。當消費者搜尋「背包」或相關產品時,我們的商品自然就浮現在前幾名,吸引更多潛在顧客點擊。
然而,商品銷量提升的關鍵不僅僅在於銷量本身,還有你的主圖設計。主圖就是吸引消費者眼球的第一步。如果主圖不夠吸睛,那即便商品列在前排,點擊率也可能不佳。我們曾經測試過不同的圖片設計,結果發現更換主圖後的效果非常顯著——更換圖片後的一週內,點擊率明顯上升,轉換率也隨之提高。這是因為,視覺效果在消費者決策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。
但要找到合適的主圖設計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我們之前找了一位設計師來幫忙改圖,他的技術相當不錯,可以做出非常精緻的設計。但由於我們的預算不高,無法請他花太多時間在每張圖上。所以我們就選擇了一個相對簡單的風格,保留了吸引力但不過度耗費成本。這樣一來,既能維持圖片質感,也能控制預算。
還有一點非常重要,那就是價格策略。低價固然能吸引更多消費者,但有時也會拉低整個市場的競爭水準。我們在做市場策略時,一直都堅持不打價格戰,因為這樣很容易破壞市場平衡。比方說,如果你為了搶市場把價格壓到最低,不僅競爭對手會迅速跟進,自己反而會陷入利潤過低的困境。而且,這樣做會造成品牌形象下降,消費者可能只把你當成廉價選擇,反而忽略了商品本身的品質與價值。
舉個實例,我和朋友當初一起做某個文具商品的時候,為了避免互相競爭,我們事先協調了定價策略,確保彼此的價格區間是一致的。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彼此削價,造成惡性競爭。當然,市面上有些賣家不這麼想,他們只求低價搶單,這樣一來,整個品項的市場價值就被拉低了。
說到這裡,想提醒各位賣家,不要以為價格越低就一定會有市場。要善於觀察競爭者的策略,甚至考慮在同質產品中保持一定的價差優勢。因為有些消費者追求的是「物美價廉」,而非「最低價」。當你能提供比競爭者更好的品質或附加價值時,他們更願意選擇你。
至於如何測試策略是否有效,建議可以從數據上去驗證。像是,我們當時更換主圖後,會觀察點擊率和轉換率的變化。如果兩者都上升,就代表新主圖的設計方向是正確的。再來就是調整廣告投放的時段,白天的廣告效益通常不如晚上,因為多數人晚上有空閒時間瀏覽,轉換率更高。所以我們會把預算集中在晚上時段,最大化廣告的效益。
最後,要特別提醒的是,做電商並不是一件可以「一夜成功」的事情。像我們做了這麼久,也不斷在嘗試和調整。我們甚至曾經因為急於搶佔市場,把價格拉到極低,結果反而影響了原本穩定的銷售表現。那段時間,我們在兩個賣場之間進行了多次測試,結果發現,過低的價格會讓客戶懷疑商品的品質,從而導致品牌形象受損。因此,當你的商品進入穩定銷售期後,應該專注於提升商品的品質與服務,而非一味追求低價策略。
電商競爭激烈,如何在眾多賣家中脫穎而出,不僅需要對市場的洞察力,還要有靈活應變的策略。每一次更換主圖、每一次價格調整、每一次廣告投放,都是一次新的挑戰與機會。希望大家在電商的道路上都能找到自己的節奏,有獨到的經營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