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當時我們讀書每天早上,學校的操場總是充滿活力。有些同學五點多、六點不到就跑到學校打球、運動,好像每一天都充滿幹勁。以前的我們也差不多,早餐店和操場就是我們的根據地,大家一起去運動、練習體育,氣氛超熱血。現在回想起來,那時候真的是「青春無敵」,充滿幹勁的日子。
但現在學校的情況好像變得有點不一樣了。早上八點半了還能看到很多同學懶懶散散地走進校門,有的還慢條斯理地在外頭吃早餐,好像遲到也沒什麼大不了。這樣的畫面,跟以前我們那種「衝衝衝」的節奏完全不同。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,難道是現在的學生都變懶了嗎?其實不見得,也許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喜歡現在學的東西吧。畢竟,當你對某個科系或未來方向沒有興趣的時候,又怎麼能指望自己會充滿熱情?
我想這就是我們教育體制的一個問題:太早要學生決定一輩子的道路。16歲的年紀,誰能真的確定自己想做什麼?甚至很多四五十歲的成年人都還在迷茫著,教育制度卻希望青少年們可以在短短的幾年內找到一生的目標。這樣的壓力,只會讓學生感到迷失和無助。
這不禁讓我想到之前我參與的一個理財教育計畫,我們本來打算從國小就開始推動這個計畫,讓學生一路到大學都能接受理財素養的培訓,每個階段都設計不同的測驗,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財務狀況和理財能力。計畫原本很有野心,還設想要把課程推進校園中,讓每個學生都能培養良好的金錢觀念。但現實中,因為教育部的政策和執行上的困難,這個計畫最終還是被擱置了。
後來我們也試圖將這個測驗模式商業化,但發現市面上有太多類似的免費測驗,無論我們怎麼改進測驗內容,都很難跟那些早就建立起品牌影響力的大公司競爭。結果就是,這個計畫一直卡在如何銜接到商業模式的問題上,想了很多方法,但始終無法順利推廣下去。
這其實讓我想到一個有趣的現象——公務人員體制裡面的一些問題。像我大嫂那邊,她說現在很多公務機關的職缺都變成用約聘或約僱的方式填補,一年給個固定薪水,沒有什麼退休保障,也沒有升遷機會。這樣的狀況下,很多人一邊想要穩定的收入,一邊又不願意真正投入心力,結果就是一份工作做得心不在焉。久而久之,這種體系變得越來越僵化,缺乏活力和創新。
而這樣的情況,其實也映射到很多年輕人身上。當我們一開始就被定義在某個框架裡面,或是選擇了「穩定」而不是「成長」的道路時,就很容易陷入這種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」的心態。就像很多年輕人選擇考公務員,但卻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那樣按部就班的生活,這種選擇其實不見得會帶來真正的滿足感。
我覺得年輕人不應該被局限在一開始的選擇裡。就像當初我們做理財測驗的時候,計畫失敗了,我們不是就此放棄,而是開始思考別的方向。這個過程中,我們學會調整自己的策略,尋找新的突破口,這才是真正重要的成長。未來的路有很多種可能性,與其把自己鎖死在一個穩定的框架裡,不如去多嘗試、多體驗,找到真正能讓自己熱血沸騰的事情。
所以說,選擇並不是一條直線,它更像是迷宮中的探索。年輕的時候,與其怕走錯路,不如勇敢地去試,每次跌倒、每次轉彎,都是一種成長。當你把五年的時間拉長來看,會發現原來那些走過的彎路,都成為了你最寶貴的養分。